網頁

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

2010.1.14 因果關係歸責的困難--有關新流感疫苗注射的爭議

因果關係歸責的困難--有關新流感疫苗注射的爭議

吳景欽

自從衛生署鼓勵施打H1N1疫苗以來,由於陸續傳出多起不良的副作用,甚而有可能因此致死的案例,雖然是否為疫苗所致,目前正由檢察官與衛生署為調查,而有幾起案例已遭排除,但是否能因此解消大眾疑慮,恐成問題,同時,幾起遭排除而無法受補償的案例,已受喪親之痛的家屬,必然更為不平而質疑政府的調查結果,而這其中一個關鍵因素,正在於因果關係的難以證明。

歸責,尤其是法律上的因果關係歸責,有時是很難界定的,此於環保、公害與藥害事件尤甚,就法律上的因果關係而言,一般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係的基準,即判斷是否具有因果關係,以是否具有社會相當性為依據,此說雖然簡明且易為一般人所理解,但卻等於沒有基準,因為所謂相當不相當以社會通念為基礎,先不論法律上如何界說此概念,我們只要想像,在價值多元的台灣社會,我們存有共同的價值或通念嗎?或許可以將此社會通念以自然科學的因果律為定,但即便自然科學已證實的因果關係,於法律上也未必承認其因果,如甲拿槍殺乙,甲殺人行為雖為原因,但製造槍械者、賣槍者又何嘗不是原因,但基於法律在界定因果關係時,法律上未必會將殺人責任歸給後兩者,這已預告了法律上的因果關係判斷,可能不在說理,而在如何證明上。

而關於因果關係的證明,更屬棘手,以施打疫苗為例,被害家屬必然指出是在施打疫苗之後,產生的不良症狀而致死,但就製造疫苗的廠商而言,其亦可指稱,疫苗本來就有無可避免的潛在風險,此潛在的風險必須由社會負擔,而非由製造者所概括承受;甚而其亦可提出,注射達上百萬劑的疫苗,為何只有少數人有不良反應,顯然是因個人的身體素質特殊或者其他病因所致,而由於舉證責任往往在請求者一方,在一般家屬所能掌握的醫藥資訊與專業極端不足下,欲推翻這些論據,恐有相當困難。若果如此,則要指責的對象,反應是政府未善盡哪些情況不應注射的告知義務,而造成如此的結果,基於法律上的歸責必須是一種相當嚴格的標準,而非一種直覺、政治、社會政策的考量下,自然不能將此責任歸予製造者,則關於施打疫苗所帶來的風險,似乎又是一個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。

上述困境非我國所獨有,他國亦然,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93年所審理的Daubert一案,即屬於一個典型的案例,此案導因於原告的兩個小孩在出生時,即有先天性的身體障礙,母親懷疑其原因可能來自於其懷孕期間,所服用的一種叫Bendectin的抗嘔吐藥物所造成,因此才向生產此藥物的公司提起訴訟,在下級法院審理階段,即便原告方提出動物實驗及有數起畸形兒的案例為證明,但被告則以大量的研究報告及統計數字顯示並無因果關連,並因此導出,會造成畸形的結果乃因母親的特殊體質所致,原告方因此受到敗訴判決,雖在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時,最高法院採取較為寬鬆的因果關係認定,而判定勝訴,但漫長訴訟過程所得來的正義,恐已非正義。

因此,就藥害的法律救濟,基於因果關係的難於證明,而可能使被害者因此為徒勞無功的訴訟,再加以某些風險的無可避免等考量,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第1項,即規定有較為簡便的救濟補償方式,由國家來概括承受此責任,同時,衛生署亦因此設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以為救濟審議。而既然此設計在於彌補訴訟上難於證明的問題,則關於救濟審議,即不應為嚴格的因果關係認定,而是僅具有高度相關即可為補償,政府既然無法防範於未然,但至少在事後必須負起責任,而非僅是一句口頭道歉,即可了事。

2010.1.14 Google槓上中國 拒配合監控網路

Google槓上中國 拒配合監控網路
人權人士電郵 屢遭駭客攻擊

〔編譯管淑平、駐美特派員曹郁芬、記者王珮華/綜合報導〕美中兩國正因氣候變遷、貿易摩擦、對台軍售等爭議關係緊張之際,全球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十二日宣布,由於中國駭客對Google發動攻擊,入侵中國人權運動人士電郵帳號而使其身分曝光,Google今後將不再過濾Google中國網站(即谷歌中國;Google.cn)的搜尋結果,甚至考慮完全撤出中國市場。

Google法務長莊孟德在該公司部落格上發表聲明,宣示違抗中國網路審查機制。聲明說,Google去年十二月中發現該公司系統架構遭到「源自中國的高精密針對性攻擊」,導致公司知識產權被竊,證據顯示,這些攻擊鎖定入侵了數十個在美、中和歐洲支持中國人權運動者的Google電郵信箱Gmail使用者。

質疑中國操控 揚言全面退出

聲明表示,Google可能關閉Google.cn,關閉駐中國辦公室,退出中國市場。「這些攻擊和攻擊揭露的監視行為,加上過去一年來(中國政府)數度試圖進一步限制網路言論自由,已經讓我們做出結論,就是應該檢討我們在中國營運的可行性」,因為此事「涉及人權與安全,也觸及全球有關言論自由辯論的核心。」

過去多次表明遵守中國法律、封鎖中國不喜的敏感議題的Google,一反過去立場,強調上述駭客攻擊看似單一事件,但深入調查後發現內中大有文章。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悉內情人士說法指出,Google正調查駭客是否與中國政軍機構有關,此事也已引起美情報機構關切。

批中限制網路自由 變本加厲

正在南太平洋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強調,此事令人「嚴重關切與質疑」,並要求北京政府說明。希拉蕊下週將公布一項提倡全球網路自由新政策,這起事件可能讓美中關係更緊繃。白宮也發表聲明,支持網路言論自由。亞太助卿施大偉也在國會作證時表示,美國政府已經得到Google簡報,他們非常嚴肅看待此事,要求中國政府提出解釋。

中國官方目前未正式反應,官方的新華社只引述未具名官員表示,中國網路監管機構正針對Google聲明蒐集更多資訊。中國各主要新聞入口網站也奉命淡化處理。

美國關切 希拉蕊籲北京說明

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,還有卅四家企業遭到類似攻擊,華府「情報研究與分析中心」主任毛文杰(James Mulvenon)稱,至少六個台灣的網路位址涉及這些駭客行動,這是中國駭客慣用伎倆,以隱藏其真正所在地。網路保全公司iDefense暗示,中國駭客可能是利用知名的PDF文件軟體Adobe Acrobat和Adobe Reader的漏洞入侵Google。

對Google的道德勇氣,人權團體叫好,但美國司法部前任電腦犯罪事務主管瑞許認為,Google以退出中國市場為籌碼,恐對擁有三億六千萬網路人口的中國發揮不了作用。

中國是極少數Google未取得壓倒性優勢市場之一,中國的搜尋引擎「百度」迄今仍以逾六成市佔率穩坐龍頭,Google只有三成。受此消息影響,昨晚美股早盤,百度大漲近十五%,Google則下跌二.八%。

此外,推特網站上有網友爆料,Google總部已徵詢Google中國部份員工移民意願,Google將提供安家費,但必須簽訂三年工作契約。

追蹤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