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撒的面具-蔡英文跨出的一小步
2010-04-08 中國時報 【王健壯】
日前報紙上刊登了一則不太醒目的新聞:民進黨中央最近製作了一本小冊子,質疑ECFA的正當性,但初稿卻被蔡英文打回票,理由是「內容不准消遣諷刺馬英九」,她並要求製作團隊「別太小家子氣」。
如果這則新聞屬實,它的意義就不能被低估小看,簡單說,這雖是反對黨主席改變政治語言的一小步,卻可能是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一大步。
政治語言是政治文化的外顯,亦即有什麼樣的政治文化,就有什麼樣的政治語言。過去幾年,在藍綠嚴重對立的朝野關係下,政治人物祇要言語指涉對方,就一定是壞話說盡狠話說絕,恨不得把所有負面的形容詞與名詞都加諸其身,極盡能事去醜化或汙名化對方,消遣諷刺當然更不在話下。
但負面的政治語言,卻會帶來負面政治文化的後果;而且負面政治語言也像雙面刃,即使醜化了對方,但也汙染了自己,更讓民主政治的品質日趨下流墮落;國會、政黨與媒體這幾年之所以充滿語言暴力,就是政客操弄負面政治語言、敗壞政治文化所付出的代價。
尤其是馬英九上台後,負面政治語言更成了大流行,譏馬諷馬變成時髦,人人爭相譏之諷之唯恐落於人後;但蔡英文卻敢於逆潮流而行,一句「別太小家子氣」,就明顯區隔了她跟其他政治人物的不同。
當然,政治文化並不會因為一句話就能有所改變,但政治領導人是改變政治文化的最重要力量,他們一言一語所能引發的社會化效應,比任何其他人的千言萬語影響都要更大;如果蔡英文那句話,能影響到更多民進黨的政治人物,甚至能讓藍營的政治人物也有樣學樣,這種由上而下的政治社會化過程,當然會有助於改變惡質的政治文化。
更進一步說,政治領導人如果能在眾所矚目的公開場合揚棄負面政治語言,比方說像「雙英辯論」這樣的場合,影響力當然也會更大。跟其他傳統型的藍綠政治人物相比,雙英都不是張牙舞爪的個性,也都不會伶牙利齒好逞口舌之快,而且他們都是名校博士,當過教授,都有全國性執政經驗,從政以來也一直給人正派印象,不像那些豎仔政客動不動就拿著小扁鑽到處捅人好勇鬥狠。
雖然可以預見的是,雙英辯論的過程一定是各說各話,其結果也必然是白辯一場,兩黨立場祇可能愈辯愈遠,不可能愈辯愈近;但如果辯論的兩個主角,在辯論過程中都能表現得「別太小家子氣」,都不會過度「消遣諷刺」對方,甚至雙方從頭到尾都能自我節制,口不出負面政治語言,既不互扣帽子亂貼標籤,也不以符號性的指控汙名化對方,這場辯論即使無益於整合朝野對ECFA的差異,但卻絕對有利於政治文化的改變。
何以故?理由很簡單:ECFA雖是區域經濟整合的問題,但因為統獨因素的介入,卻讓經濟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,政治問題又無限上綱變成了神學問題,也讓內部矛盾變成了敵我矛盾,鬥爭變成了聖戰,政策之爭儼然寇讎之爭。從前年張銘清到台南被嗆跌倒,陳雲林兩度來台引發大規模衝突,ECFA二度協商在桃園鴻禧山莊造成警民推擠,甚至連上海市長韓正來台,治安單位也提高維安規格,都讓朝野關係與兩岸協商陷入「非正常化」的政治氛圍之中。
如果雙英能在辯論時,將神學問題還原為政策問題,將敵我矛盾轉變成內部矛盾,兩個人祇做政策之爭之辯,其結果當然就可以證明,不論是朝野關係或兩岸協商都有「正常化」處理的可能;如果兩黨領導人都能表現得如此正常化,其他人又何必非以「非常化」的言行去處理朝野關係與兩岸協商?
蔡英文已經率先跨出了正常化的第一步,她在辯論時預料也應會繼續跨出第二步,如果馬英九與其他藍營政治人物不能跟進也跨出他們的第一步,其結果必然是一切又重回原點,也辜負了蔡英文勇於改變的用心。
(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